圆桌派 第一季-第07期

收藏下载分享

类型:脱口秀地区:大陆年份:2016

导演:苏雷 / 陈浩 / 陈碧君

演员:肖央 / 曹星原 / 潘采夫 / 徐累 / 马家辉 / 窦文涛 / 马未都 / 余世存 / 陈晓卿 / 孟广美 / 吴晓波 / 蒋方舟 / 张亚东 / 刘索拉 / 刘硕

免费播放如遇卡顿,请切换播放资源

线路1

第01期
第02期
第03期
第04期
第05期
第06期
第07期
第08期
第09期
第10期
第11期
第12期
第13期
第14期
第15期
第16期
第17期
第18期
第19期
第20期
第21期
第22期
第23期
第24期

剧情速递

【窦文涛圆桌派】
2016年10月28日起,每周三、周五。
和文化人侃文化,跟会聊天的聊天。
窦文涛组局——谈天说地,活色生香。

用户点评

  • 来自网友【故人长绝】的评论“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 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作选择。” ——作家·王小波 「逝于1997年4月11日」 出自作品:《致新的一年》 01最近出了两件喜事,一是王海打假辛巴,二是编剧们联合抵制郭敬明、于正。 20多年前靓坤就教育过我们,做错事要认,挨打要立正。20多年过去了,我国一线名人的觉悟竟还不如铜锣湾古惑仔。《每日文娱播报》打电话采访于老师,问他如何回应汪海林时,于正老师义正辞严地问: “我为什么要回应他呢?他是谁啊?” 于老师别忘了,10多年前,港片余晖《无间道》还留下过这样一句话: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古惑仔》上映是在1996年,那时辛有志才6岁。他肯定不看央视综合频道。如果他看了《东方时空》的特别节目《实话实说》,知道王海是第一期嘉宾,再去打听打听王海后来干过什么,都不至于这么嚣张。 王海狠起来,连理想主义者罗永浩都打,你一个90后够我炒几个菜的? 「靓坤教给你们的道理都忘了吗?」 比起辛有志,郭敬明老师还得早一点。当初上《文化访谈录》,被马东逼问到去洗手间里抹泪,成就了我国访谈史上的一段佳话。最近《晴雅集》上映,估计那些觉得亏了票价的同学,又要回去感谢马东。由于《奇葩说》的缘故,年轻观众以为马老师只会插科打诨。殊不知他刚走上主持人这条路时,做过一个叫《有话好说》的谈话节目。 过招对象,正是崔永元。 你想想小崔招呼的都是些什么人。 由于上半年yQ,很多网综都往后捎了捎。2020眼看就要结束了,爱奇艺的《奇葩说》来了,腾讯的《十三邀》也上了,唯独优酷的《圆桌派》,一点动静都没有。前不久,虾米音乐被传要下架,最近阿里又碰上了反垄断调查,优酷这档谈话节目就像马云一样突然不说话了。这让我很伤神。 我已经开始怀念窦文涛的声音了。 021993年堪称港片最后一个大年,越往后越滑坡。到了1996年《古惑仔》出来,已经算救市。就在这短短三年时间里,马东、窦文涛和崔永元三人都迎来了人生转折。我国谈话节目的风水也是从那时开始转变的。 马东老师4岁时能一口气背完20分钟的快板《奇袭白虎团》,但马季并没有让他子承父业。18岁那年,马老师带着家中积蓄去澳洲留学,本来要从事计算机,一个月赚的钱顶马季一年。结果1993年,他下班后去租录像带,看到《金曲龙虎榜》,被胡瓜的主持风格吸引,次年就回国,准备干电视。 回国后,马东先去北影读了个学位,没头没脑地瞎混。一直混到1996年还没有正经事。成天打麻将,一打一通宵。后来他实在觉得没劲,准备去山里支教。没想到湖南卫视给他打了电话,让他去主持一档叫《聚义堂》的综艺。也就在1996年,窦文涛要在《新周刊》和凤凰卫视之间做出选择。 窦文涛是武大新闻系的。高中时代他想当作家,拿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仔细一琢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卷书靠自己,万里路,得当个记者才行啊。他读武大正好赶上刘道玉时代,大三就南下,有机会去广州实习。那时他没钱租房,在暨南大学同学宿舍里加了张床。同宿舍的人不高兴,不等他回来就锁门。搞得窦文涛每天下班只能在公司里打地铺。 毕业后他就去了广州。电视台没要他,去了电台,被分到少儿组。幸运如他,正好经历广播从录播到直播的过渡,就主持上了热线栏目《家庭咏叹调》,给人当知心大哥。后来节目越做越好,涉足社会话题,改为《今日热线》。几年下来,窦文涛收获了上千小时的“无稿直播”经验,为日后成为凤凰台“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色情小主播”夯下坚实基础。 这期间,他和好基友封新城搞南极直播连线,做了期《你好,南极人》,最终以电台代表身份,拿下了1993年的“金话筒奖”。电视台那边,拿奖的是赵忠祥。回到单位,窦文涛备受器重,做了两档深夜节目。同时,他还在外面赚外快,做《晨报》的编辑部主任。 《晨报》不幸夭折后,1996年,它的老板孙冕又承包了省新闻出版局的《新周刊》,准备拉窦文涛入伙搞点事情。 恰好那时,广东电台的李一萍秘密参与凤凰卫视的筹划,碰上在食堂打饭的窦文涛,问他愿不愿意一起去香港。窦文涛正跟单位闹离职呢,一听就动心了。答应凤凰后,他把好基友封新城推荐给了孙冕,还写了封特煽情的告别信。比冯裤子还爱哭的孙老板,日后一提起这封信就止不住眼泪涟涟。 封新城老师没有辜负窦文涛的殷切嘱托和孙老板的深切期望,一路披荆斩棘,把《新周刊》打造成了“话题发源地”。2000年,杂志把年度最佳女主持的奖给了陈鲁豫。顺便列了一下我国谈话节目的三驾马车,分别是: 《实话实话》《有话好说》《锵锵三人行》。 十几年后,马车都没赶上时代轰轰烈烈的脚步,只剩下鲁学这门显学,以一种特别的腔调对当下很多热点反转事件发出灵魂质问: “真的吗?我不信。” 03. 1996年,是崔永元的好运年。 但事情是从1993年开始的。 当时央视从海外弄回来一批录像带,想看看国外节目有没有可以给《东方时空》做参考的。看了半天,倒是看中了“脱口秀”。觉得这种形式挺有意思。过了两年,《东方之子》的制片时间去问领导,领导就拨了一笔钱,让他在西单附近租了个一百平米的四合院,拉起队伍、找来专家做策划。关于节目主持,时间面试了身边一大票人,都不满意。 最后跟领导说: “不如就用我们那个策划崔永元。” 此前,小崔干了10年记者,怎么做选题、摸线索,门儿清。1993年《东方之子》要主持人,时间找过他,小崔觉得自己形象不佳,就把“比我还丑”的白岩松推荐上去。哪想人家一个月就爆红。所以这次时间再找他主持节目,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1995年底,崔永元录了一个样片,主题是“做好事要不要回报”,讲天津一位女士帮失主捡到钱包,失主却食言不付酬劳,女士一怒之下把失主给告了。 台里领导看完节目,说可以试试。 由于样片录制粗糙,并未播出。次年3月16日,作为《东方时空》特别节目,《实话实说》首播,主题叫《谁来保护消费者》,聊的正是咱们风华正茂的王海同志。节目里,消协、专家和王海三方同台讨论“职业打假”,一经播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讨论。 观众特别留意了一下主持人,夸他幽默、擅长带动气氛。也有群众写信抱怨,说怎么这种长相的也能出镜?当时央视搞新闻改革,很多节目都是时任台长杨伟光亲自推进的。唯独《实话实话》由策划组自己捣鼓。杨伟光没想到,节目一出来,广大人民群众每周都追着收看。大家星期天不睡懒觉,就为了看小崔。日后央视爆款《星光大道》最高收视率也就到2.0,而《实话实说》一度高达5.4。崔永元一夜之间变成家喻户晓的人物。连本山大叔,也得沾他的光。 后来小崔撕逼《手机2》时,对敌营那些不懂事的年轻粉丝说: “回去跟爸妈打听打听,我当年火成什么样儿了?你崔叔叔我用得着炒作么?” 《实话实说》成功,不外乎三点,主持、真实和选题。你崔叔确实可以问心无愧地排第一个。要不是他一流的控场、循循善诱的交谈和吊打业内的幽默,《实话》绝不可能一上来就那么引人瞩目。崔永元讲话,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丢出一个包袱,以一种调侃而又不轻浮态度来对待严肃的论题。 并且在调侃中,说出犀利的大实话。 如果说90年代初王朔解绑书面语,崔永元算是解绑电视语言第一人。如果说沈腾是长在笑点上,那你崔叔就是笑点长在他嘴上。 当然光是幽默还不够。时间策划它的初衷,是因为《东方时空》这种节目单向输出,他想做一个话语权平等的节目,让普通人和专家、新闻人一样有发表谈话的权利。不但要谈,还要谈得真实、诚恳、你来我往。他希望上节目的人无论官员还是百姓,不管你台下怎么说话,上节目只能说实话。 这层意义,拿时间的话高度概括为:“最根本的冲动,就是要实现尊重人的主张,而尊重人的基本标志,就是让人说话。” 拿你崔叔的话则是:“要说节目有多尖锐多深刻,谈不上,主要是同样一件事,可以听到好多种声音。它是一个集纳声音的平台。” 那二年央视新闻评论部那帮人,改革目的第一就是剔除节目里的官话、套话、废话、假话。在这一前提下,《实话实说》再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去定选题。每周的选题,要先提前采访半个月。幕后策划从各大报刊上找故事,崔永元有一票否决权,只有他觉得合适才能做。 节目现场录制,没有台本。 他主持的那300期,选题五花八门,覆盖诸多社会热点。从传销、气功、下岗到女权,从打假、电子竞技、算命到医患关系,即便放在今天,每期话题依然拥有极强的讨论价值。 甚至在《对不起,老师》那一期节目里,小崔带着两个历史当事人和现场观众讨论了一下十年时期畸形的师生关系。 这个尺度,刺激,很刺激。
视频和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负责存储,如有侵权,3天内处理。网站地图